儿童是纯洁、脆弱、需要依靠的,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每个儿童都有与生俱来的生命权和健康权,应该最大限度地确保儿童的生存与发展。在处理儿童问题时,应将儿童的最大利益作为首要考虑事项。
儿童时代应该是欢乐、和平、游戏、学习和健康成长的时代。不应受到犯罪、暴力、毒品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不能因为性别、民族、种族、家庭经济状况、宗教信仰等而经历包括言语、社交、身体等任何形式的欺凌,应保护儿童免受身心摧残、伤害或凌辱,忽视、虐待或剥削,包括性侵犯等。要为儿童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美好的成长环境。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开学第一课,我们希望把“校园防欺凌”讲给孩子们听。
校园欺凌现象在各大中小学频发。其后果严重,不仅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甚至影响到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安全。
校园欺凌的直接后果是对被欺凌学生造成身心的巨大伤害;而对欺凌者本人,其欺凌行为如果没有及时发觉与制止,则容易进一步恶化到暴力、甚至犯罪的地步;而旁观者则可能由于目睹欺凌行为而产生心理负担影响之后的身心发展,还有可能通过模仿学习而转化为欺凌者。
总之,在校园欺凌问题中所有的孩子都是“受害者”。
防微杜渐,刻不容缓
严重的欺凌行为属于青少年的偏差行为范畴(或者叫越轨行为),而预测一个偏差行为的发生,最强有力的预测因子就是先前的行为,这是任何行为类型产生和发展所遵循的客观规律,校园欺凌行为也不例外。
现在最大的盲区就在于这些前期的欺凌行为没有引起重视。
一方面是因为这些行为性质轻微,往往被老师和家长忽略,甚至欺凌方和被欺凌方都并没有清晰地意识到欺凌性质的互动正在进行;二是因为这些行为的发生可以在非常小的年龄阶段(比如幼儿园小班),被误认为玩笑打闹不懂事的可能性很高。
殊不知双方(甚至包括旁观者)正是通过这类互动模式的不断重演,一再确认了双方力量、地位上的不平等(特别注意,是互动模式的重演,不是某一个行为的简单重复)。
从一开始的试探,到习惯,到升级,再到爆发,最终因为造成了严重后果才终于引起注意。大家往往只看到了故事的最后一步,却没有看到这种欺凌性质的前期行为实际上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
另外,很多欺凌行为因为没有发生严重的外在后果,而被长期忽视,导致孩子处于持续的低自尊、认知混乱的状态,承受着巨大而缓慢的压力,逐步产生心理和行为方面的问题。
而且,这还不是终点!
只要以欺凌为解决问题手段的行为模式没有被及时矫正,它就会继续发展。
以上节选自
《社工教授谈 | 校园欺凌的产生,发展,预防,介入及矫正》
管弦——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社工工作专业博士
因此,探索校园欺凌问题的有效解决方式之一应以预防性定位为主,力求在严重欺凌行为发生前进行及时干预,防微杜渐。
“校园欺凌”,是成人社会文化的缩影,更折射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学校教育的缺位。
在“校园欺凌”中,有我们能够清楚识别到的欺凌行为中的各方问题,以及未能觉察到的日常生活中的成人示范。
因此,我们认为:欺凌行为中的每一方都是受害者,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
同时需要看到“旁观者效应”对欺凌行为发生和欺凌文化形成,所产生的助长和助推作用。
在进行校园欺凌防止的问题上,除了消极的管教和惩罚外,培养学生内在的同理心,尊重他人的态度,以及有效的沟通不同的想法以及双赢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才可能是最根本的教育途径。
而第二种渠道的预防和矫正,则更加主动,不依赖于糟糕行为或后果的发生,不把标签贴向任何一个孩子,旨在通过正面引导孩子的认知和行为,去创造积极向上的、健康友爱的校园环境。
从执行过程和期待效果来说,不仅能有效防止欺凌行为发生,还最大可能地保护和教育了孩子,同时也为成人后的社交模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具备了远期的效果。
师生关系的转变,注重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师生关系和谐、民主、平等。师生能在平等的对话中进行活动,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思考,获取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