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中我读了学校发的一本《个性化诉求》的书,内容写的非常充实,教会了我们要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并且在教学中如何去实现个性化教学,所以我觉得这本书特别的好!看完之后给了我更多的反思和启发。
一、拒绝“唯一标准”,提供多种“尺子”
在我的教育教学中,对所有的学生不是一个尺度一个标准!而是多元化评价,对于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量身定做:
1、重过程轻结论。
对于好的学生我经常会对于他们的回答重视结果,因为好孩子理解比较快,对手老师教的知识学的比较快!如果答案对了,可以说好孩子80%是真的会了!而一旦出现问题我会立刻纠正,把出的问题马上解决!例如我在上区级公开课的时候讲能导电的物体,孩子在实验完汇报全班同学的时候,这个时候有一个不同答案!班里的孩子都很安静,因为这个孩子是好孩子,所以大家都不敢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这个时候我主动停下来,问全班同学,这个真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做实验看看吧,这个时候有个别同学就开始敢说自己的意见了!后来经过实验的验证,确实是这个好孩子错了!所以对于好孩子一定要注重过程!
2、重肯定轻否定。
激励赏识是学生向上的助推器。鼓励好比春天的阳光,禾苗感到的不仅仅是温暖,还有愉快的成长。一个心理和生理尚未完全成熟的孩子,时时企盼的就是对个体阅读价值的肯定。在肯定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快乐中不断地向上成长,轻易否定,犹如含苞待放的花蕾突遭严霜摧残,它再也无力绽放,自此会打蔫凋谢。 所以对于这样的孩子我是鼓励没有任何的批评,比如在我的国际象棋选修课上,孩子的水平参差不齐,所以不能要求每一个孩子都能回答出我的每一个问题,但是只要是刚学的孩子积极的举手我就会更多的引导孩子去思考,然后顺利的回答出问题!
二、拒绝“唯一答案”,期待丰富多彩。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新课程阅读教学经常引用的一句名言。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就是要让学生以个性的生命去体悟去诠释文本,解读意蕴。这样的课堂才个性飞扬,丰富多彩。
在教育教学中我很多的时候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大家都是这样的答案吗?没有别的孩子能主动举手说自己的答案,这样就给了孩子们一个信号,老师只接受正确的唯一的答案!所以我也在反思自己的教学,有的时候应该给孩子们一个展示自己的空间,不能让答案束缚住孩子的思维,所以我在一年的品生课上很注意孩子们的回答,其实看到一年的孩子天真的回答,我有时候就是静静的听,很喜欢他们的回答!我想如果以后这些孩子们上课都是这样,那他们以后会有更好的发展!
三、拒绝“唯一机会”,给予插嘴权利。
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会遇到“学生插嘴”的现象。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善意的插嘴,就是对孩子心灵的解放,头脑的解放,嘴巴的解放!就是给予了学生创造的机会。当你突遇“学生插嘴”时该如何处理呢?
1、等待——给“学生插嘴”留有时空。等待非常重要,教师要学会延迟判断,让学生自己来判断,这是老师在课堂上要经常使用的一种策略。面对“学生插嘴”,等待可以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一个自由想象的时空,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还是在一年级的品生课堂上,在我讲课的时候孩子会时常举手说自己的想法,如果当时我没有让孩子去说也许就会擦去孩子们的一些光亮的想法,也可能打击孩子的自信心!所以老师要做的有时候就是倾听就好!
2、喝彩——为“学生插嘴”添砖加瓦。“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要求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智慧与才华。我想,这些插嘴的学生是在对问题积极思考后,发现新问题,产生思想的时候“嘣”出来的。学生的“插嘴”是灵感的体现,它蕴含着学生创新精神和大胆的想象,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地对待。面对“学生插嘴”,我们不仅要认真倾听,耐心等待,而且要经常为学生喝彩。这是因为,喝彩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产生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欲望。
遇到类似“插嘴”的情况,教师要及时表扬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珍惜和呵护学生的这种胆识和勇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再从多角度去思考,辨别表达内容的正确性。
总之,个性化评价倡导更多赞许,包容和支持,是学生张扬良好个性的有力保障。在个性化教学中实现评价个性化,追求的是“以评价促发展,点燃学生阅读热情”,而非为学生划分“等级”;反对“一刀切”,“一把尺”,对不同学生提不同要求,为每个学生提供机会,让其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体验收获,体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