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古往今来,以赠书结缘的事情屡见不鲜,但从未像这本书——《查令十字街84号》那样温情,那样拨动心弦。也许只是那微妙的一瞬间,那看不见看得见的思绪全涌于文字之上。此情源于友情,但又高于友情。相隔千里,素未蒙面的两个人因为买书、卖书,谱写了一个平凡而又温暖的故事。
我宁愿相信那不只是两个人的故事,而是一个人与一群人的故事。起初我本对书毫无感觉。书已经在手里呆了好几个星期,偶尔翻看,实觉无趣,叨叨来叨叨去,就像念家常。无心,不懂,无趣。无奈要写读后感,于是便在午间,和孩子们一起读。读着读着竟越发想读。浮躁的心似乎平静了下来,周遭一切似乎与我无关,我越来越想知道汉芙小姐和弗兰克他们聊了些什么。普通的购买关系渐渐发生改变,慢慢地他们开始互相依赖开始感悟对方的心灵。从相识到相知到相依,拜托给二十年的书信。弗兰克,马克思与科恩书店的6名职员和他的妻子、孩子,以及邻居,全都参与这场美好的书信往来中。尽管一生从未相见,缘分却以文字的形式永久保存。海莲汉芙用她的善良与热情,弗兰克用他的真诚与感恩维系着这段绵延二十年,横跨大西洋的动人情意。每一封信都饱含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人与人之间互相寄托,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与人文上的情怀显露无疑。这一切皆因书缘。
书真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远隔千里依然深情,从未相遇,依然相信。主人公深陷其中,彼此期盼着对方的来信,读者品位其中,感受平淡中的真情。读着,想着,心静静的,期待着什么都不用做了,只是静静地呆着,呆着……心飘向远方。一个可爱的女人总是将自己试图保守的机密在另一种心情下泄露无疑。她的性格跃然于她的书信中:“我一路活来,眼看着英语被一点一滴被摧残蹂躏却又无力可回天,就像米尼佛.奇维一样,余生也晚。而我也只能学他‘干咳两声,只叹一句:奈何老天捉弄’然后继续借酒浇愁。”她一会儿霸道,一会儿娇媚,把那个从未平生的书店老板当成知己,两人互相倾诉着自己的生活。书信,犹如平静流淌的生活中无时不在的旁白。一种家常,反复将唯一彩色的道具放在黑白的环境里,是原本朴素的书本也显得绚丽,一如荒漠甘泉。即使到最后,汉芙小姐也没有能够来到伦敦见上弗兰克一面,但是这段情意足以让读者为之动容。
忆自身,常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若能与人惺惺相惜,视为知己不免会幸福至极。即使不能如此,他们的故事也能抚慰躁动的心灵,亦或像电影《他是龙》中那般,唯有寄托聊以抚心。我想说,唯有书本才能让我享受宁静,那个我也许才是真正的我。何以解忧,唯有书籍!书缘亦是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