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教学科研

《科学究竟是什么》

发表时间:2017-11-22 作者:刘坤阅读次数:377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有效的科学探究,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科学探究。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探究式学习”已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但目前的一些科学课时常陷入“为探究而探究”的误区,忽视了对课堂教学中探究学习价值的监控与检验。为此,我们反思分析了现有科学探究学习价值取向存在的认识误区,进而探索构建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科学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等方面的限制,学生在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中又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在指导探究活动时要注意显性指导与隐性指导相协调。所谓显性指导指教师的言语鼓励、启发、课堂组织策略的应用等,隐性指导则指隐含在活动流程的设计,活动材料的结构中能暗示学生、启迪学生思维的指导。为提高探究学习活动的效率与价值,教师在重视显性指导的同时要更注重隐性指导的策略。比如,教师在设计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探究材料的准备,材料选用强调丰富性、层次性、典型性、引导性并重等。像《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学生以从身边收集到无数可供研究的材料,但为了进行有效有价值的探究学习活动,我们必须选用几组“有结构的材料”。第一组材料(木块、石头、小纸片、铁盖、泡沫、蜡烛头、回形针等)让学生体验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活动,检验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第二组材料(泡沫塑料、胡萝卜、铁螺帽、橡皮、回形针、牙签、蜡烛等)让学生从中发现“矛盾点”:物体的沉浮不一定与大小轻重有关。第三组材料(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球形材料一组,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材料一组)完善,提升学生的思维:相同大小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一样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在“有结构材料”的暗示指导下,学生对物体沉浮的有关认识经历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

读了张红霞老师《科学究竟是什么》这本书,使我及时地认识到了普遍现象中的本质,受益匪浅啊!上文只是我收获的万分之一,翻完了最后一页,刚开始的心情已经荡然无存了,取而代之的是迷惘,有太多东西要思考,去吸收。我知道,这本书让我得了消化不良,好在我可以重新再去慢慢的推敲它。

0条评论,有377人参与。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评论

暂时还没有相关评论,赶紧抢沙发吧!


地址:山东青岛市市南区湖南路29号

邮编:260001

电话:0532-82865917

青岛榉园学校 www.juyuan.qdedu.net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