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教学革命》的学习,我认识到以下几点:
1、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
效果好的课就是好课,效果好的标志之一就是全过程让学生积极地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这里的效果,既包括知识方面的要求,也包括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既包括课堂教学中每一环节的阶段性效果,也包括一堂课的终结性效果。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不是万能的,总是在某种场合适用,某种场合不适用。但其精神实质是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克服传统教学中老师的越俎代庖,这些都是应该大力提倡的。
2、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掌握教材
蔡林森认为,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坚定地树立起“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育观念,这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前提。只有树立这样的教育观念,我们的基础教育才会实施大众教育、成功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和淘汰教育。周国平说:“一切教育归根到底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归根到底都是自学。”蔡林森也有一个“5828”论断。他说,一般传统的课堂,至少有50%的时间是无效的,80%的学生对教材要求是可以通过自学掌握的,20%的学生对80%的教材内容也是可以通过互教互学,或教师点拨学会的。因此,我们必须相信学生,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学好。
3、克服传统教学中的越俎代疱。
经过多年实践,蔡林森和洋思初中采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到永威之后,蔡林森针对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基础和不同学段的学生,继续推广这种教学模式。在小学,他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基本原理,在数学、常识课教学中实行了“看一看、做一做、议一议、练一练”的“四个一”课堂教学模式。在语文课教学中采用了“比读书、比写字、比说话、比当堂完成作业”的“几个比”教学模式。每一个“比”都是一次“先学后教”。正如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所说,“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不是万能的,总是在某种场合适用,某种场合不适用。但其精神实质是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克服传统教学中老师的越俎代庖,这些都是应该大力提倡的。
4、以责任制为核心建设管理制度
蔡林森教育思想就是大家熟知的两句话,一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二是“教书育人责任制”。“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8个字极为简单、朴素,但要变成行动,却异常困难。
现今,学生的潜力无限,只要教师敢于放手,学生会有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潜力。先学后教的学习方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学生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遇到了问题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并将学会的内容融合到其他学科中。这正如STEAM课程,将多项课程进行融合,发散学生思维。在我的教学中,还应多多学习STEAM理念,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