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智慧的解读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教育著作集结点评了100个小学的教育案例,这些有关教育的小故事中处处闪现着为人师者智慧的火花。在此先不探究教育智慧的来源,我觉得当务之急老师们首先应当意识到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智慧的重要作用。
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激励的眼神、一声温暖的关怀、一丝欣慰的微笑,或有意为之,或不经意而为,于是,原来屡教不改、老师眼中的学困生、家长眼中的调皮鬼变得脱胎换骨,变得改邪归正,变得焕然一新,甚至一跃成为优秀生。面对这么可喜可贺的成绩,面对这么令人欢欣鼓舞的情景,这是教育的成功,是教育的骄傲。那么这种家长和老师梦寐以求的变化是怎样得到的?是什么带来的呢?
教育事业是复杂的,教育工作是艰难的,要事半功倍,就要用到巧劲。教育绝不仅仅意味着“传道、授业、解惑”。对小学教育来说,更当如此。
首先,老师应该具有自我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现在的孩子都讨厌说教,但是他们总是沉浸在一种反反复复,劳里唠叨的说教中。比如“你应当怎样怎样,你不应当怎样怎样。” 其实,如果你跟他说一些和他们生活相贴近的事情,就能尽快取得孩子们的信任,取得他们的认可,成为他们小世界的一份子。这样,老师们可以时刻掌握学生的心态,了解他们的喜好,对孩子们不良的行为习惯加以正确的引导,同时还能树立威信。这种方式尤其适用于正经历叛逆期的孩子。
其次,对学生应该进行分层管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不同的学习场合之中,不同类型、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表现是极为复杂的,需要教师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灵活地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
因材施教策略的设计和施行,应遵循以下原则: 教师要留意观察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对待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教师要根据对学生学习风格的了解,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提供风格相配的教学方式;教师不仅仅自己要分析把握学生的学习风格,而且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特点,促使学生把学习风格转化为学习策略。对一些情况复杂的学生更应当耐心、细心。学困生由于长期在学习上自叹不如,容易产生孤僻感和挫败感,致使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作为有智慧的老师,就应当用自己的智慧去引导他、感化他、帮助他。
第三,老师的心态要放平和,不要对学生要求过于严苛。要允许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们犯错误,并给他们一个缓冲的时间去自我修正。对过于倔强,太坚持己见的孩子也可以在一个设定的底线内,大胆的让他们去坚持。适当的宽容和理解绝对不是纵容。
最后,让我来说一下教育的智慧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教育的智慧是从日常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来的; 是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呵护中来的;是向有经验的同行学习妙招中来的;是从教学实践经验中来的。教师的智慧也是读出来的。读书可以使人明智,亦可以使人明理。读书使教师高尚,使教师文明,使教师能言善辩,使教师才华横溢,更使教师智慧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