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读了这样一本书:《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刚看到题目就被吸引,关心,何为关心?关心就是把人或事物常放在心上,重视和爱护。字面上的意思好懂,可是怎样去关心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呢?内尔·诺丁斯博士在书中就为我们做了解答。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虽然人文教育不是某种职业的训练,却是某些职业的训练。普通教育成了为孩子升入大学作准备的教育。这种实践的结果是,大多数孩子既没有得到任何有实际价值的知识或者技巧,也没有养成一种对未来最终要做的工作的欣赏和喜爱。相反,他们很有可能学会一种对体力劳动者的鄙视,这种鄙视也有可能指向他们自己。”为什么会培养出这样一些有负面思想的孩子呢?我想这一切都与老师对孩子的关心和爱不够,如果想让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有爱心会关心他人的人,首先作为他们老师的我们,要先学会关心他们和爱护他们,并且信任他们。书中还写道“抚养孩子和教育学生都需要时间,都需要一种互动关系和连续性。二者要想成功,都必须从构建信任关系开始,并且持续维护和完善这种信任关系。现在学生们最大的抱怨就是:‘没有人关心我们!’他们感觉自己游离于学校功课之外,与教师们也格格不入。世界在他们眼里充满困难和敌意。他们如浮萍一样四处飘荡。然而同时,大多数教师们都勤勤恳恳地工作,并且声称他们心里装着学生。教师们也许确实愿意关心学生,这很重要。但问题在于,他们无法与自己的学生成功沟通,建立关心和被关心的双边关系。”
关心,其实是我们一直都在提倡学生学会的一项人生技能。而这边要求孩子们都拥有一份爱,去对待自己、对待他人,保持一颗原本的、纯洁的、善良的心。
一个关心自我的人,会珍惜自己的健康,正确地对待生与死,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才能认真选择一份自己喜欢的事业,并全情地投入,工作、娱乐和劳动在他们的眼里没有太多的区别,因为它们都会带来满足感和快乐。
只有这样,孩子们在学校里的生活才能真正的感觉到快乐。这无疑让我想到了在本学期中,我们班的一个小男孩在悲伤地哭泣过后告诉我:“老师,我不想活了,没有我可以留恋的东西了。”一个仅有10岁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让我感到无比痛心和愧疚,其实他不过是没有得到父母的认可和关心自己的教育罢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开始注意这个孩子,他很聪明懂事,但是缺乏自信和正确的自我认识,我尝试着引导他更多的参加小比赛,他更是获得了很多小奖项。渐渐地,他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每天都喜欢围在我的身边与我讨论着各种各样的稀罕事,比如“用橙子做盏小灯”这样充满科学专业性的知识,都在他的话语中变得栩栩如生,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说过如此消极的话语。他的改变让我正视到用爱教育一个孩子关心自己是有多么的重要。
一个关心身边人的人,会更好地处理他与夫妻、朋友、同事和邻居、父母和师长的关系,敏感地感受来自他人的关心,同时也能真诚地去关心别人,如果学会了关心,那么即使面对竞争,也会有一份健康而有益的心态。
在学校里,孩子们都有自己的玩伴,这时只会关心自己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有一个孩子能够关心他人,那么他的人缘一定不会太差。还记得在学期刚开始,评选中队委,两个小姑娘一起来竞选。S是一个性格大方,有点强势的小女生;D是班上一个十足的人气王,漂亮热心,孩子们自然都把自己的票投给了她。看到票数后S很是失落,回家与妈妈大哭了一场,原因是很伤心同学们都不喜欢她。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我开始默默地观察S,她是班级里的小助手,积极的打扫卫生、排齐桌椅,但为什么同学们就是喜欢D呢?在与孩子们的聊天中发现,D对于身边的同学总是笑眯眯的回应,并且只要是自己能办到的事一定全力做到,谁不开心了第一个去安慰的也一定是她,孩子们都默默地接受着D的关心,自然对她的好也照单全收。之后我与S也聊天,让她自己去观察D,反思自己的言行,S逐渐开始学会了热心与关爱,无论是谁遇到了什么问题,她总会主动地去问一问;班级少一根大摇绳,她发现了第二天就带了一根来与同学们一起玩。就这样,在学期末的一次评优评选中,孩子们无疑都将票投给了S。这就是关心他人的快乐,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至少在孩子的心里,帮助了别人,自己是真的拥有了实实在在的玩伴,这比老师站在讲堂上说上一年要关心他人都有用啊。
我们身边的人会因为你的态度而选择怎样对待你,那我们身边的孩子也会因为我们对待他的态度学会对待别人。教育孩子并不是要让他们学会多少多少的唐诗认识多少多少的字,关心孩子和让孩子学会关心,也是教育的另一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