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研读了《音乐学科教育学》一书,被书中全面的音乐类教育研究所震撼,全书共15章节,每个章节针对音乐教学、音乐欣赏、音乐基础知识、音乐教师等方面进行概述与剖析,将我们当下最需要了解的概念化、规范化的知识与技能进行详尽阐述,使我感到受益匪浅。
音乐教育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培养,而最终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中,我们始终让学生多表现、少说,我想正是因为音乐是各种音乐要素汇集所唤起聆听者的联想,在情感激发中的自由展开,这一特有性质决定我们要将音乐赏析、感受、表现和创作的能力教给学生,让学生逐渐从音乐中理解、学会听懂音乐。正如黄自先生所说:“音乐只可引我们入悲,而不能告诉我们悲。”音乐在声音的音色、高度、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上的表现,为人们聆听这首乐曲进行联想提供了明确的指向。
阅读本书的一大优势便是,每每看到书中的范例总能让我联想到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能否在激发出学生学习兴趣后,带领学生在聆听中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更为深层的含义,而这种理解不是让学生用语言描述,而是利用身体的律动、动作的表现。在四年级下册交响童话《彼德与狼》中,我首先通过课前微课引导学生完整聆听乐曲,出示故事中人物,布置任务让学生分小组在课堂中进行表演。学生通过反复聆听、表演等形式对乐曲已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此时再让学生乐曲中角色对应的演奏乐器,感受乐器音色。由于音乐拟人化的特点,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每一个音符都有了生命,由此而对乐器音色更加关注。
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那样:“音乐---想象---幻想---童话---创造,这便是儿童所走过的发展自己的精神力量的道路。音乐的旋律在儿童心上唤起鲜明的想象。这种旋律是认识理智的创造力的一种不可比拟的手段。”他的话引起我的反思:为什么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中却不敢让孩子大胆想象、大胆表现?到底在怕什么?我们最怕课堂纪律乱、怕学生不可控,而如果我们给学生养成了聆听的习惯,这些问题是不是就迎刃而解了呢?孩子们知道要安静聆听、复听时关注音乐的旋律起伏、跟着音乐作出相应的音乐律动、根据旋律对音乐进行再创编,如果我们一直遵循这些相关的教学方法,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起引导作用,将课堂交还给孩子,我们将能自然而然地营造更和谐的课堂氛围。
我相信《音乐学科教育学》一书中的理论等知识技能,不是我们阅读一遍就能达到掌握,我将继续研读本书,并将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升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