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奇迹
——读《放牛班的奇迹》有感
青岛榉园学校 董小嘉
手中捧起的这本书,是朋友送我的,看到书名的一刹那,我就对这本书充满了无限的兴趣,《放牛班的奇迹》,一瞬间让我想起了不久之前看过的一部十分感人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影片中的马修老师用自己无尽的爱在有限的教学中,将一个个几乎快要被人放弃的孩子,挽救和扭转,让这些孩子在他们的生命中能看到一点点的希望在不远的地方向着他们散发着光芒,马修老师用他的爱和宽容,让这些学生感受到了温暖,突然发现原来自己的心还是温热的。影片中的孩子,他们可能之前有过一个破碎的家庭,缺乏了父母的管教,导致他们打架、斗殴、偷窃,渐渐地开始变得顽固不化,看似人情冷漠,这是一所被称作“池塘之底”的学校,这是一群生活在“放牛班”的孩子。看过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我,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封皮时,我也大概知道了书中所要带到我们面前的是一些怎样的孩子。
刚刚成为一名实习老师的格鲁维尔老师,就这样在别人眼中的“无畏”中接手了这样一个有的来自贫民窟的破碎家庭,有的刚出少年监狱,有的曾加入过黑帮,有的曾吸毒贩毒……的班级,这个班就是威尔森高中的“放牛班”。他们中甚至有人曾经试过用一把枪指着老师的额头(虽然后来才解开误会那是一把水枪)。格鲁维尔老师像常人一样为这样的谣言感到了恐惧,但是,她也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这些孩子们开启一扇通向改变之路的大门,于是她留下来了,和孩子们一起开始一场奇妙的阅读之旅。
记得以前上学的时候,读过莎士比亚的一句话:“想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吗?请你来阅读。想成为博学的人吗?请你来阅读。想成为伟大的人吗?请你来阅读。想驾驭你的事业,成为生活中的佼佼者,赢得赞誉的目光和朋友的崇拜吗?那么,请你来阅读。”阅读是一个可以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的过程,她推荐孩子们阅读《安妮日记》和波斯尼亚少女莎拉塔在科索沃战争里写的《围城日记:一个孩子在萨拉热窝的生活》等名著,让孩子们之间消除种族的偏见,学会彼此容忍,驱除无谓的仇恨,像安妮和莎拉塔那样度过生命的难关;她用募集的捐款和兼职赚来的薪资给孩子们买课外读物,带领他们阅读名著,赴华盛顿面见教育部长,游览欧洲;她鼓励学生记日记,拿起笔倾诉内心的痛苦、困惑和恐惧。使这些孩子把封闭的心灵次第打开,让他们渐渐相信自己,开始梦想,开始仰望蓝天。“他们写下了心底的纠结、希望、恐惧和愤怒,消除各自心灵的隔阂,一步步走近靠拢,彼此关照,学会承担,直到脱胎换骨”。
我想,这些孩子内心里应该是有所期盼的,也许他们正在期盼着一个可以理解他们的内心,看透他们的行为的人,他们渴望变得更好,只是曾经的经历让他们在众人眼中已经“无可救药”,再多的努力也只是徒劳。格鲁维尔老师正恰好在这个时候出现在他们的面前,带领着他们畅游在他们未曾了解过的人和事里面,让他们可以得见另外一种不同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格鲁维尔老师带给他们的阅读是他们前所未有的体验。
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但是生命的宽度是无限的,在班里我愿意让孩子们在有限的时间里经历更加丰富的人生,每学期大多数孩子们能将班级图书角百余本的书看个遍,有的孩子甚至能看上几遍,孩子们的经历在无形中拓宽了,也许现在的他们还意识不到,也许很久以后曾经因为某本书中的事情或者人对他们的眼界、性格、品质等有所改变的时候,他们或许想不起在小的时候读过这样一本改变了他们的书。
也许,这就是阅读的奇迹,在格鲁维尔老师的阅读带领下,“放牛班”的孩子们逐渐找到了心底最初、最真实的自己,是的,他们找到了自己,是那个可以不顾自己的安危而为家人着想的自己,是那个借助文字倾吐自己的内心从而找到温暖的自己,是那个虽然厌恶写字却因为无意的涂鸦成为他人眼中的“艺术家”的自己……其实,他们都是那个由于阅读而与之前大不相同的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