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先生的这本书,不是流水线上下来的机械拼凑,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而李先生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无论从哪个方面,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书中提到了后进生,这也让我想到了我和我的学生的故事。以前的学生中有一个学习习惯有问题的学生,由于自身原因,学习成绩差,对学习不感兴趣,在学习上表现出了消极的态度。我与他谈心时,他因为有时一下子答不上来或不想说而避开我,我从不责怪他,而是轻轻地拉住他的手,小声地对他说:“没关系,把心里话告诉老师,老师一定会帮助你。”他这才愿意把自己想说的说出来,我在仔细倾听时,透过那双眼睛体会到了他内心的快乐。发展其特长,营造同伴合作氛围。我从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发现:同学们都因为他学习成绩差,不愿与他玩,下课后,他经常自己一个人发呆。我发现他的操做得很好,动作很到位.于是一有机会,我就让他来领操。结果,同学们向他投去了赞许的目光。课间,与他游戏的学生越来越多。
渐渐地,通过我们不断地交流,他不在逃避我。而且愿意和我分享他的高兴的事,和他进步的方面。在这种情况下,我慢慢的培养他的学习习惯,我让他自备一本“进步本”,每天都用两三句话记录自己的点滴进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他的“进步本”每天我都及时调阅,及时点评,并用一些细小的动作,如摸头、微笑、竖大拇指等,来表示我对他们细小进步的欣赏之情。有了进步,就有了信心,学困生的心理进入了良性循环的阶段。有了我对他们“进步本”每天的批阅,他们对这项工作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我的这份坚持,也给他树立了一个“做事要有始有终”的榜样。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点点滴滳中,他们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一次谈话中,孩子突然说“老师,你喜欢当老师吗?我想告诉你一句话:长大后,我也要当老师,我也要当和你一样的老师!”接着,他转身就跑了。看着孩子渐渐离去的背影,让我感到无比的欣慰和幸福。他毕业时,送给我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上面写着同样的话。
爱,是教育的前提;但是,对于“后进生”来说,这种爱应该是真诚的。换句话说,教育者对后进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做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当我们自然而然的把后进生看做朋友时,这些后进生也会不知不觉得把我们视为哥们或榜样。
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爱应该是明智的爱。”理性的爱是独立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因此,理性的爱意味着尊重。师生之间也只有这样的情感才是最宝贵的。这就是说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我们要从早到晚我们一直生活在孩子们中间,我们的手牵着他们的手,我们的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我们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我们随着他们微笑而微笑。有了这份情感,教师的爱就有了基础,师生心里就有了共鸣,教师的奉献就有了可能。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还要关注学生背后的家庭,因为家庭对于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以前班中有一个男孩,父母离异,孩子和爸爸一起生活。这位父亲,不善言辞,尽量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同时对孩子要求特别严格。因为欠缺沟通交流,因为缺少相互理解,父子时常闹的不可开交。我得知此事后,经常带着孩子去看父亲为他所做的一切,让儿子为此而感动。同时也让孩子感受到父爱如山,他的父亲,虽然没有华丽的言语,但是有的却是对自己儿子的满满的爱。父子俩从此无话不说,无话不谈,孩子的性格和学习也有了质的飞越。
三尺讲台,道不尽酸甜苦辣,二尺黑板,写不完人生风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的真知灼言,言犹在耳。我深感一位人民教师的责任,教师的责任就是点亮学生心中的灯。也深感一位人民教师的光荣,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只有勇于进取,不断创新,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取得更大的成绩。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只有爱自己的学生,像爱自己的孩子,尽情欣赏学生的创造,才能感受人生的幸福,也能让人们因为我们的存在而感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