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豆豆,是我听其他一些老师称呼孩子们的昵称,我一直觉得这个昵称十分有趣,所以看到这本书名的时候,就被它深深吸引住了。这本书是日本作家、主持人黑柳彻子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可能它不属于教育名著,但是在阅读之后我却有了一些感触,想和大家来分享一下。
《窗边的小豆豆》讲述了小豆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小豆豆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巴学园的小林校长却常常对小豆豆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呀!”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巴学园”有着与众不同的校长,第一次见小豆豆,校长就微微笑着听小豆豆不停地说了四个小时的话。没有一丝不耐烦,没有一丝厌倦。“巴学园”有着与众不同的午餐,每到午餐开始的时候,校长就会问:“大家都带了‘海的味道’和‘山的味道’来了吗?“巴学园”还有着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每一天的第一节课,老师就把当天要上的课和每一节课的学习重点都写在黑板上,于是小朋友就从自己喜欢的那门课开始,慢慢地老师就会知道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所在。
这本书是作者在成年以后,回忆自己在巴学园里的一切事情,汇成的一本书,虽然都是一些片段小故事,这些小故事虽然平常,但是平常不等于平凡,我觉得在这些平常的小事里面有许多教育思想在里面。
一、注重学生兴趣
小林校长说过,“不要把孩子束缚在老师的计划中,要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孩子们的梦想要比老师的计划大得多。”巴学园里有一件特别的事情,每一天的第一节课,老师就把当天要上的课和每一节课的学习重点都写在黑板上,孩子们上课可以从自感兴趣的学科开始,这样做的好处是“随着小学生们年级的升高,老师就能逐渐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所在,以及他感兴趣的方式。对问题的思考方法等。由此,老师能够清楚的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对于老师而言,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是最有效的上课方法。”
可能对于我们现实情况,这个措施实施起来会有一些困难,可是这个思想我们可以借鉴,注重学生的兴趣所在,才能更好的因材施教,学生都是只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不能将他们的思维困在教师的思维方式中,我们可以分小组,把一节课分成几个部分,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所在去参加所对应的小组,进行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得到答案,而不是按照老师的要求,指定他们必须探究哪一些,如果把一节课都可以分给孩子们,让他们分别进行探究,最后再一起交流汇总,每个人都应该是高度参与到了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体作用,既肯定了学生的不同兴趣,又鼓励了孩子们发散思维。
二、肯定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小林校长说过,“你们大家都是一样的,无论做什么事情,大家都是一样的!”正如小林校长所言“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伤害。所以,我们要尽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他们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
没有一个孩子是和别人一模一样的,我们教师整天会面对许许多多的类型的孩子,我们不能说谁和谁就一定是一样的,可能有一些特征是相仿的,但也各自会有各自的特点,我们需要做的事情不是去将每一个孩子都改变成一样的孩子,改变成我们想要的那个样子,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差异性,要肯定每一个孩子的特征,我们需要做的是去肯定他们的差异,并发展他们那些与别人不同的、优异的特征,努力将他们打造成一批有各自特点的孩子,而不是一群一模一样的孩子,这样子我们不是在教育他们,而是在抹灭他们与生俱来的特质。
一位好的教师,他的一切行为应该都是出于对孩子的爱,只有当真正地尊重孩子,把他们当成是一个完全的个体的时候,教育才会产生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不需要我们做什么非常伟大的事情,可能一件小事,就可以为孩子心中留下最深的印象,学会尊重孩子,聆听他们内心的需求。这本书值得每一个正在教育岗位或将要走向工作岗位的人仔细研读,让我们从小事做起,让平凡变成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