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教学科研

读《打开教育之门》有感

发表时间:2017-11-29 作者:李晓明阅读次数:376

      本书选取当代著名教育学家顾明远先生在教育改革、学校管理、教书育人、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等领域的教育箴言、主要教育思想和经典教育理论,并从一线中小学名师、校长群体中精选文笔优美、思想性强的教育反思和读书心得,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可以通过这些反思和心得,者领悟教育真谛,提升教育智慧,创造属于自己的教育风格。

      其中给我感悟最深的就是顾明远先生在课堂教学篇中提到的“课堂是一个拒绝浮躁的地方”,不管是哪个学科的课堂,浮躁是大忌。它是一种轻浮急躁的心理、情绪和精神面貌。这种心理和消极情绪,是使人事业心、责任感下降的诱因,也是一个人提高修养、增强个人内涵的破坏力量。对于教学而言,表现在教师不能潜心研究教学,热衷于提新口号,摆花架子;对于学生而言,表现在学习上静不下心,坐不住,学不进去。学生浮躁,就势必会失去学习的热情和自主性,丢掉可贵的好奇心和兴趣,就不能专心致志,潜心钻研学科知识,就会产生对学习的被动懒惰、缺乏毅力等不良行为。

      我十分赞同顾明远先生的观点。首先,教师能否坚持自己的理想,能否守得住教育底线,这些问题对教育的职业发展生涯极为重要。教师的工作看上去一成不变,但只要用心,就会发现每天的课堂都会有新的收获,随着自身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每节课都比上一节精彩生动,某个学生有了新的进步等等,这些都是能给我们带来幸福感的。每个人有权利追求属于自己的精彩生活,可是精彩生活就是每天有新变化吗?所谓的“新”到底指的是什么,因人而异。作为教师是需要全心经营的,特别需要耐得住时间的寂寞。其实,对于乐在其中的人来说,他并不觉得这是寂寞,会在他人看来一成不变的工作中找到新意和乐趣,这是我理解的“新”。很难想象,只会感慨外部挤压和社会浮躁的教师,会真正在教书育人中找到内心的安宁和幸福感。近年来,教师中有职业倦怠感的比例颇高,教师个体的迷失,随波逐流,也不可否认。为此,每位教师需要做好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这也是当前教师培训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方面问题。据调查,很多教师也不知道怎么规划自己,职业发展目标模糊,不懂得如何有效管理自己的时间,没有继续学习提高能力适应岗位需求的主动性,一旦受到挫折就失去自信。对于教师个体来说,则需要结合自身的个性、兴趣、能力,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如果确定把教师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就应该选择坚守,不能“人在曹营心在汉”,或者以“对付”的心态对待教师职业,这会影响教师形象,也影响自我价值的实现。其次,课堂上学生的浮躁主要表现在想不到、坐不住、听不进、长不了,这使人失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人盲目行动,必须及时予以纠正。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养成教育:一、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切实可行的立志,有的学生不考虑自身的条件,过高的要求自己,最终自己达不到期望的结果,就会丧失信心;二、重视学生习惯教育,培养学生有计划的做事的习惯,引导学生在做事之前,问自己:为什么做?怎么做?会有什么结果?并将这些计划写到纸上,进行具体化;三、要求学生做事要有始有终。不焦躁、不虚浮,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积少成多,最终达成目标;三、利用榜样的力量。教师本身应调适自己的心理,为孩子树立踏实工作的良好形象,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对照检查自己,督促自己改掉浮躁的毛病,养成坚韧不拔的优良品质。

     所以,我们必须远离浮躁、力戒浮躁、杜绝浮躁,给自己和学生营造一个宁静的港湾,静下心来,踏实地研究、工作和思考。


0条评论,有376人参与。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评论

暂时还没有相关评论,赶紧抢沙发吧!


地址:山东青岛市市南区湖南路29号

邮编:260001

电话:0532-82865917

青岛榉园学校 www.juyuan.qdedu.net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