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余时间我细读了王晓春老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其中汇集了100个小学教师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问题,作者积40余年教学经验,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就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书中的案例真实,极其贴近教师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文章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鉴的操作经验;案例点评注重科学,入情入理,读后令人深受启发。
其中一个案例是面对一个不讲卫生的学生,作为老师的我们也许会脱口而出:“你太脏了,快去洗洗。”语气可能直率或者严厉。这种先评价指责后指手画脚的教育就是“干涉式的教育”。“第一句话是向孩子耳朵里输入教师评价。第二句话是向孩子的耳朵里输入教师指令。”这两种方式,王晓春老师统统称之为“干涉式教育”,并且评价说,“干涉式教育是赤裸裸的教育。教师一张口,教育架势就摆出来了。干涉式教育通常属于低科技含量的教育。进行这种教育,不需要多少专业知识,靠条件反射就可以实施了。像上面两句话,普通的家庭主妇也能说得很流利。”那么怎么办呢?王晓春老师结合案例说,“帮助式教育”才是科学的方法,也是真正有效的巧办法。
第二个案例是“爬树风波”,这个案例给我印象深刻。黄玫瑰老师在遇到这种事情的时候能够保持平常心,。以探究的形式去询问孩子“为什么爬树”。了解了错误背后的真正原因后,有了科学的结论才会有正确的教育方法。黄玫瑰老师没有不分青红皂白的训斥学生,而是采用的是“拟人法”,把树拟人,让孩子替树思想,不要踩到它身上去。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种方法是可行的。许多老师遇到问题只会自我中心的想事情,而黄玫瑰老师则是从孩子的角度,甚至能从树木的角度看世界。王晓春老师点评黄玫瑰老师有科学的思维方式,有着多角度看世界的智慧。
黄玫瑰得出了一个很科学的结论:孩子们血多调皮的做法,很多时候往往源于一个淳朴的理由。我们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就批评指责,打掉的不是孩子的缺点,往往会是孩子对我们的信任。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面对问题老师要有探究精神,有研究心态。不要急于对学生的错误下结论,要探究问题的本质原因。做有智慧的教师。
第三个《秘密约定》这个案例也让我印象深刻。讲了一个学生频频举手,给老师的印象是“不懂装懂,随意举手,欺骗老师”。一般老师可能会冷落,甚至讥讽他。可是肖东萍老师经过深入了解后却认定他有一颗“好胜、上进的心”。学生的一些看似缺点的表象一下子成了优点。正是因为有了肖老师对学生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学生才拥有健康成长的土壤,老师的教育智慧也得以滋长。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孩子还是那个孩子,老师还是那个老师。什么地方变了呢?老师的视角变了,老师的想法也就变了。由此可见教师观念的极端重要性了。
读完这本书让我想到:作为一名教师,要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也许是我们用一生也不能回答全面的问题。但是,走进《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与王晓春老师晤谈,却能得到一些启示:想成为一个好教师,就应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课堂成为智慧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