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阅读了日日新学堂创办者张冬青的作品《茂盛地生长》。这所学校将一种理想化的育人方式加以实施,其中展示的语文教育也给了我很多启发。
语文是一门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这也是让我最迷恋她的地方。人文性是在从小到大的阅读中体会到的,而领略到她工具性的魅力要归功于我的初中老师。在有效的课堂教学外,课余时间里还把她新鲜的知识和兴趣带给了我们。我学到了很多词汇、短语、句子、语言运用和文言文的知识,对高中甚至大学专业课的学习都带来了好的影响。她让我有了一种意识,在课本之外,还有很多东西也是我能去探究并理解的。
因此在我成为老师后,也有意识地将一些“超纲”的人文知识带给学生,给予他们大量的背景延伸和更丰富的情感体验。以四年级传统文化课《望江南》为例,借着这首词,我和学生们简单了解了苏轼的一生,他走过的地点、在不同地方写下的作品留下的印记,直到讲到他葬在常州,漂泊的一生就这样结束,教室里一片寂静,而我也清楚地听见了除我之外的几声叹息。这一刻我会记得很久。
教学应该是严谨的,是专业的,同时也该是浪漫的。
所以在读到日日新学堂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编入了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这本是一篇高中才会学到的课文,我的心里充满了欣赏。张老师介绍说“这篇课文是一个词一个词、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学下来的,足足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才学完。可是孩子们的收获非常大,明显地提升了他们的文学品位。在读同类的或者更浅显的风景描写的散文的时候,他们就觉得不够过瘾了。他们对这篇课文的印象非常地深,在很长时间里都是回味无穷。”我相信这种收获里肯定会有表面的、工具性的收获,更会有深层的、人文性的收获。
读到“有一次语文课上的是鲁迅的《雪》,正好天下雪了,老师就让学生们到外面去,在漫舞的雪花中朗读课文。”“有一次天降大雾,真是弥天大雾,老师们让孩子们都走出教室去感受。”这些,都让我热泪盈眶。
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一个也许简单,但也是我最近才领悟到的道理在脑海中变得更加清晰:比终身学习更重要的是把学到的东西用起来,在这个以创新为动力的社会中,最重要的不是你知道什么,而是你能利用你知道的东西做什么。
这段时间在培训所获得的理念、日常阅读中得到的启发,都要慢慢用到教学中来。要讲严谨又浪漫的课,也要打造始终变化着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