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幸拜读了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教师》一书,书中写到了王老师在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过程中的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教学案例,从一个个生动的教学案例中我体会到了王老师想要从中传达的思想,传播的理念,通过学习王老师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的智慧,对于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启发,甚至说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的原有的教育教学思路。
所谓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聪明的老师也是如此。对于教师来说,思维方式太重要了。老师这个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面向的是学生,是孩子。作为一名成年人来说,在孩子面前我们有很多优势,比如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等,但是老师在处理很多问题的时候是缺乏思考的,往往会用思维定势来解决很多问题。所以我们如果想要进步,必须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最大的感触就是王晓春老师的这本书给我们这些在教育一线苦苦探寻的教师们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强心剂。书中有一段话一直令我印象深刻。书中谈到:有时候我们老师会好心办坏事,明明我们老师做的这些事是为了学生好,但往往做法并没有被学生“领情”,这其实还是我们做工作的时候没有考虑周全,没有完完全全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种情况多数是出现在对后进生的帮助上。这个观点我很认同王老师的讲述,其实很多时候对于后进生,特别是小学阶段来说,还是应该以鼓励为主。要想做一名聪明的教师,就要学会换位思考,多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不用一种尺子来丈量学生,多设立几种评价标准。很多时候不管是学生也好还是家长也好,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书中的一个个案例让我从困惑中走出来,其实有时候我也会被学生困惑,怎样才能让他们在有限的课堂中每个同学都能获取到我想要传达给他们的知识呢?有的调皮的学生就是不听我讲的东西怎么办呢,甚至跟我唱反调怎么办?真是太让我伤心了,但是王老师在书中说道:很多的烦恼我们应该坦然的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