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管建刚老师谈到这么个故事:有个伐木工人在一家木材厂找到份工作,报酬不错,工作条件也好,他很珍惜,下决心好好干。第一天,老板给他一把利斧,并给他划定了伐木范围。这一天,工人砍了18棵树。老板说:“不错,就这么干!”工人很受鼓舞,第二天他干得更加起劲,但是他只砍了15棵树;第三天,他加倍努力,可是只砍了10棵。工人觉得很惭愧,跑到老板那儿道歉,说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了,好像力气越来越小了。老板问他:“你上一次磨斧子是什么时候?”“磨斧了?”工人诧异地说:“我天天忙着砍树,哪里有工夫磨斧子!”那个工人感觉砍树吃力的时候,该想到去磨斧子,同样,当我们做教育觉得吃力时,就该想到要充电,而不是一味抱怨教育要求高。教师充电、磨刀,读书是最好方式。
“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句话的意思我们都懂。书中引用这个故事,就是想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管建刚老师还有一个生动的形容:武侠小说中的武林高手随手而来的就是致命的绝招,因为他的内功已修炼到了最高境界。没练好内功,一心想出绝招,出来的,都是花拳绣腿。对一个教师来说,读书就是练内功,这个功不是靠给的,是靠自己修炼出来的。因此,真正的优秀教师的课是无法复制的,教师的境界来自于内功,而修炼内功的最佳途径就是读书。新时期,教师首先需要的是理论学习,阅读相关的方法论、教学论著作,这些著作可能有些枯燥,但认真地读下去,就会对教育之路有就会一种豁然开朗的、醍醐灌顶的感觉,眼前仿佛出现一条属于自己的教育教学的光明大道。此外,教师还要多读文学作品,特别是要读一些当代的有关儿童、青少年的文学作品。读这些文学作品,可以让教师的情感永远丰富细腻,从而更容易地进入当代青少年的心灵世界。就像人为了健康要多吃杂粮一样,教师还要多读科技、体育等杂书,“谁也说不定哪片云彩会下雨”,不断地读书,广积深累。一个教师善读书,善思考,思考教育现象,从教育表象看到教育的本质,才能从教书匠的行列中走出来,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
看完了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我重新审视了自己,重新理解了教育的规律和真谛。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教书不再是我们唯一的标准,育人才是我们更高的追求。虽然我们不可能都成为教学专家,但是我们决不能仅仅做教书匠,让我们做一名有目标感的教师、做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名有积极感的教师;做一名有学力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